狗的东西怎么回事啊?
首先,狗东西这个称呼就不对,应该称为“狗狗”(关于犬的名称,可参见本人文章《浅谈犬之名》)。 其次,“狗东西”这个词在汉语里是个骂人的话,但这个词的原型,“狗”“东”“西”却在汉语言文化中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含义的词性——“犬”“方向”“物体”。
1、“犬”字作为名词,代表的是家犬、宠物犬这类动物。与之相关的词语如“犬科”“犬牙”“犬儒”“犬儒主义”等。其中“犬科”是指一科的动物,这种用法古书中少见,现代汉语中是常用的;而“犬牙”则指像犬牙一样锋利的门齿——这跟动物学上的分类可没什么关系哦! 至于“犬儒”一词的意思嘛,相信大家都懂。最后那个“主义”就更不用说了吧→_→
2、“东”字作为名词,通常是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与“西”相对。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方位词组。但在古代,这两个字还有“方向”之义。此时该字的读音作dōng。例如:东方不早了(朝阳初升),西方快要落山了(夕阳西下)。
3、“西”字作为名词时,同“东”,指“太阳落下的地方”,也就是“西方”。与“东”相对的“西”字,也常被用于方位词组。 西边快要落山了,东边就要天亮了。
“狗”,作为动词的释义是“用犬追猎”的意思。 这个字在古代文献里出现率非常之低,只有《庄子》和《礼记·曲礼上》等有限的几处记载中出现过两次。而这两个出处都表明了,这个字在古文里的含义就是“用犬追猎”——也就是说,古人造了这个字的时候并没有把它的意思限定为指代狗这一动物,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行为概念来使用;而这种用法正是来源于我们祖先在原始时代用犬逐猎的客观生活经验——这是符合上古汉语词义特征的。
这种文字的使用规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表达需要,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不断受到人们的文化心理影响从而进一步发生变化、最终形成现在的语言系统。 而到了现代汉语时代,随着文字书写效率的大幅提高(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文学领域对于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对大众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因此很多古代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有美感或者音感的字就开始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比如“打”字表示“敲击”这个动作时就不像古代的“擊”字那样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因为今天的打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了嘛……这可以说是汉字文字演化历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吧~